湖北某地領導家屬簽名爭當“廉內助”。圖片來源:湖北省人民檢察院網站
某地專門開設的廉政賬戶。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決策研究組發現,受賄金額越多,受賄行為對大腦的刺激就越大。這一說法促使外界討論是否可以利用藥物或治療方法來抑制腐敗傾向。“吃藥反腐”說隨之引發公眾關註。
  真的存在“吃藥反腐”的可能性嗎?昨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紓否認課題與腐敗、賄賂行為有任何關聯,主要是為了研究什麼樣的腦神經機制會導致“金錢會使人們違反公平原則”這一社會現象。
  多名相關領域專家分析認為,這一研究意在探索大腦功能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不能直接用在解釋腐敗行為上。而且“吃藥反腐”本身並不可靠,反腐關鍵還是靠制度。新京報記者 金煜
  “有錢能使鬼推磨”不針對貪官
  引發爭議的研究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李紓團隊所做,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行為神經科學前沿》上,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公平準則受金錢調節的神經基礎》。
  這份研究採用了名為“最後通牒博弈”的類似游戲的實驗方法,它是研究公平行為的經典方法。
  實驗中,通常由兩個人分別扮演提議者和回應者進行分配固定金額的實驗,由提議者提出自己的分配方案。如果回應者接受,那麼兩個人就會得到分配方案中各自的份額;如果回應者拒絕,那麼兩個人將什麼也得不到,實驗也就此結束。李紓介紹,通常五五分是公平的分配,三七分是不公平的分配,回應者或者接受這個分配提議,或者寧願犧牲自身的利益而不接受不公平的分配。
  除了讓28名健康志願者參與到“最後通牒博弈”的實驗之外,還令其在做決策時接受核磁共振成像對其大腦的掃描,結果發現,大腦一個名為前額葉皮層的部位對人們在“公平”與“金錢”間作抉擇起到重要的作用,即當個體越傾向於違背公平、選擇金錢,即做出“自私”選擇時,這個部位的活躍程度就越高。
  有媒體在報道這一研究時稱,這種情況與收受賄款相似,大腦這個部位活動程度越強的人士,就越傾向於犧牲公平原則追求金錢。換言之,他們更容易被收買。“這一說法促使外界討論是否可以利用藥物或治療方法來抑制腐敗傾向。”
  專家稱很難通過吃藥干預腐敗
  報道在網絡上引發公眾的關註,被普遍認為這意味著貪官的大腦與普通人有所不同,也引髮網友對該科研目的的大量質疑。
  北大心理系一名不願具名的研究者也認為,根據這一研究,“可能有人會猜測到腐敗行為上去,但以此為根據下結論是不合適的。”
  輿論的反應給課題組帶來了困擾。李紓說,無論該研究還是其單位的科研進展報道中,都隻字未提“賄賂”、“腐敗”或“貪官”,這屬於隨意解讀,“不是我們的本意”。
  他表示,“這是一個基礎研究,其研究的是人們心理行為中一個普遍的正常的現象,並不涉及心理治療和藥物干預等方面內容。”
  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大學心理學院教授約翰·唐恩與李紓有過兩次科研合作經歷,聽到中國公眾對於該研究用於反腐的討論,他笑言:“人們可以往腐敗行為的方向去猜想,但作為研究來說,並不能直接用來解釋腐敗行為,也很難往那個方向去進一步研究。”
  前額葉皮層是一個學術界已知的對選擇和決策等高級認知起到很大作用的大腦部位,通常被稱為腦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唐恩表示,人們如果選擇金錢而非公平,則並不意味著這個部位出了問題。比如貪官腐敗,不是說他大腦那兒出了問題,否則這會給政府和公眾傳遞錯誤的信息。“因此,很難通過心理治療或吃藥來干預腐敗行為。”
  解決腐敗問題主要靠制度
  “對大眾來說,他們可能僅僅知道‘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個諺語,人們通過自己或者周圍也能夠對這個社會現象有自身的體會,”李紓進一步解釋,“而這個研究把這個現象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提煉出一個有趣的科學問題,並且去考察它背後的神經機制。”
  “這個研究揭示了人在收受金錢時大腦的一些變化,研究本身是科學的,是很好的探索,”北京一名心理學研究者說,“但反過來,通過心理干預或藥物治療,來阻止人們的受賄行為,我倒覺得不那麼有效。腐敗是社會大環境中的問題,光有心理學的研究還太單薄。”
  其表示,有些人的大腦可能更容易被金錢激活,受到刺激,這並不是病,只是一種特征。而媒體及公眾將這個研究與腐敗關聯,其實是表明一種社會期待,“但期待用心理治療一個方法來治療腐敗顯然是不可取的,不過我倒覺得對於官員的心理輔導應該提上日程,據我所知,國內這方面還比較空白,不夠普及。”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看來,“要解決腐敗的問題,有著陽光大道,制度是主要的辦法。認為可以通過心理干預來‘治療’貪官,用北京話來說,那就是抖機靈”。
  ■ 聲音
  當貪官做出受賄決定時,往往已習慣於這一行為,可能很容易下決定,不需抉擇很久。所以,該研究對在“公正還是金錢”兩者間艱難抉擇的實驗對象進行的腦部掃描,並不適用於貪官,更不可能變成如測謊一樣的技術來判斷是否是貪官。
  ——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大學心理學院教授約翰·唐恩
  研究貪官的大腦功能或有助發現大腦與腐敗行為之間的聯繫,對科學家來說是個有趣的課題,對社會也非常重要。研究人員首先需要建立一個“正常大腦”模型,那麼應拿誰來與貪官對比呢?是普通公民,還是其他承受同等工作壓力的官員?
  ——北京大學神經病學博士葛鑒橋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 新聞延伸

  那些引發關註的反腐招式

  “賢內助”反腐
  亦稱“廉內助”反腐,主要是指把反腐保廉思想道德防線,延伸到領導幹部的家庭,讓官員配偶參與反腐。這種形式在全國多地都實施,有的還會簽承諾書,有的地方則會召開賢內助會議、展開培訓。
  如海南省東方市2011年底啟動“賢內助”廉政承諾書簽訂儀式,提出官員配偶要當好“賢內助”,堅決管住自已,努力管好配偶,管好子女和親屬。
  2012年初,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檢察院聯合該區紀委,組織全區100餘名正科級領導幹部家屬開展家庭助廉教育活動,參觀了設於職務犯罪預防文化基地,觀看了黨風廉政教育警示片,聽取預防職務犯罪專題講座。
  2012年底,廣東肇慶四會市針對近400名官員配偶開展廉政課程培訓,當地紀委稱希望能找些新的角度警示官員。
  “廉政賬戶”反腐
  是指統一設立一個專用賬戶,黨員幹部上交其收受的無法退回或不便當面拒絕的現金、有價證券,在規定時間內將紅包、禮金等上繳廉政賬戶的,視作主動拒禮拒賄。
  廉政賬戶最早源於浙江省寧波市。2000年初,該市在全國首開了“581”(“我不要”之諧音)黨員幹部廉潔自律專用賬戶。此後各地紛紛設立廉政賬戶,賬號各不相同,多取自諧音。比如寧夏寧武市廉政賬號為5109(我要廉潔),湖南省統一廉政賬號為5910(我就要廉),而長沙開通570(我清廉),安徽岳西設立廉政賬戶為35581(送我我不要)。
  因廉政賬戶存在爭議,據華商報報道,在2001年,中紀委、監察部就在內部發出通知,要求各地不要設立“廉政賬號”。但廉政賬戶並未就此冷卻,此後還時有進賬金額的報道。比如去年廣東省市兩級“廉政賬戶”共收到2931.7萬元。今年1-6月,江西省廉政賬戶進賬790.57萬元。
  “悔過賬戶”反腐
  有的地方也稱“悔過賬戶”為“退贓賬戶”,因為爭議比較大,實施範圍不廣。據深圳商報報道,珠海市檢察院曾於2001年在拱北海關設立“悔過賬戶”,召喚那些經不起金錢誘惑的“迷途羔羊”。“悔過賬戶”設立僅一個月,就收到96筆共209萬元的贓款,其中最大的一筆為19萬元。
  凡在規定期限悔過退贓的,只要退贓數額與日後檢察院查證的數額沒有明顯出入,檢察機關就視其為自動投案,不採取拘留、逮捕的強制措施,並依照法律、政策從寬處理,直至免予追究刑事責任。
  據南方周末報道,曾有專家建議設立一個全國性的“退贓賬號”,讓所有主動交出贓款的腐敗分子,能夠得到“赦免”,以消除長期積累下來的一筆筆腐敗“獃賬”。 據媒體公開報道整理
(原標題:中科院專家回應“吃藥反腐”:系誤讀)
(編輯:SN0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jhkwbhxv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