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泰斗~姚阿幸
提到「姚阿幸」,通常會想起他與布拉姆斯的情誼;他為許多著名協奏曲寫下的小提琴花奏部分;他的精湛演奏功力與指導學生所創立的小提琴學派等等。而且,姚阿幸還與孟德爾頌、舒曼、克拉拉、布拉姆斯、李斯特、華格納、布魯赫等多位作曲家相交熟識,他並且是同時執演奏、指揮、創作與教學於一身的音樂家,這樣的背景似乎更讓我們想要一探究竟,看看姚阿幸留名至今的法寶!
奧匈帝國的天才男孩 在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下,無論是奧地利、匈牙利、或是波西米亞,對於音樂有表現的人們,總會考慮到首都維也納求取更好的學習與工作機會,這次的主角「約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也不例外。姚阿幸出生於1831年6月28日,父親是在現在斯洛伐克共和國首都旁的小鎮「基特錫」(Kittsee)的一位猶太商人,在姚阿幸兩歲時,帶著全家搬到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四歲時,姚阿幸得到了一個玩具小提琴的禮物,天生的音樂細胞,讓姚阿幸在小提琴上的天份很快顯露。當時小小姚阿幸在布達佩斯與一位波蘭小提琴家學習,並被大家公認是位音樂小天才,因此七歲時,姚阿幸就被送到了維也納深造。
早熟的少年
七歲大的孩子在拉琴上,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的方式,一開始的老師老格奧爾格覺得那些缺點不容易改善,就不太願繼續指導姚阿幸。幸好後來在友人的協助下,姚阿幸轉而向貝姆(Joseph Bohm)學習,貝姆同樣來自匈牙利,是當時在音樂院中最著名的小提琴老師,貝姆豐富的教學經驗,深知如何帶領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除了技巧,在音樂上也讓姚阿幸能有深刻完美的演奏。12歲的姚阿幸就在評論家們良好的評價下,從維也納音樂院畢業,並決定前往萊比錫繼續深造。萊比錫過去一直是學術上的重鎮,除了有間著名的萊比錫大學,在音樂領域上,例如巴哈曾經在萊比錫工作過相當長的時間;孟德爾頌來到萊比錫後,亦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指揮的有聲有色。1843年,孟德爾頌成立萊比錫音樂院,擁有非常好的師資陣容,姚阿幸就是在這年進入萊比錫音樂院深造,並與孟德爾頌開始一段關係匪淺的師生關係。
恩師孟德爾頌
孟德爾頌第一次看到姚阿幸演奏時,即深知這個少年未來將有不可限量的發展,他與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首席—小提琴家斐迪南.大衛(Ferdinand David),帶給姚阿幸非常多的成長。尤其是孟德爾頌對於姚阿幸的影響很大,除了是姚阿幸的精神導師,更是姚阿幸崇拜的標竿,他指點姚阿幸的從不限於小提琴演奏,而是更廣大全面的音樂內涵與藝術的精神,使得姚阿幸除了在音樂上成長,更滋長這個少年的人格與個性。孟德爾頌實在很喜愛姚阿幸,有時也會參與大衛為姚阿幸上的小提琴課—以家庭音樂會的演奏方式,加強技術已經很好的姚阿幸有更上一層的空間。到萊比錫三個月後,孟德爾頌即安排自己與克拉拉.舒曼一塊和姚阿幸同台演奏,並在次年,帶著姚阿幸一同到英國旅行演出。在倫敦的音樂會中,由孟德爾頌指揮,姚阿幸表演了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獲得的佳評不斷;隔年,姚阿幸在德勒斯登於舒曼的指揮棒下,演奏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同樣獲得音樂大師們的肯定。才剛滿十六歲的姚阿幸,已開始巡迴演奏,擔任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助理首席,協助大衛樂團事務,並且,孟德爾頌更聘請姚阿幸在音樂院中教學,由此讓我們得見姚阿幸獲得的讚賞與期待。
威瑪一行
1847年孟德爾頌的逝世,帶給姚阿幸極大的打擊與悲傷,失去恩師的他,決定離開萊比錫調整心情,就在李斯特的邀請下,於1850年到威瑪工作,擔任威瑪管絃樂團的首席。當時的李斯特與華格納代表的是樂壇上另一股新的勢力與聲音,姚阿幸很有興趣想要更進一步了解。但過了不久後,姚阿幸就失望了,受過嚴謹且正統觀念的他,無法同意李斯特的想法與作品,那種極欲表現自我、帶有媚俗色彩、又誇張浮華的手法,於是姚阿幸決定離開威瑪,前往下一站—漢諾威,這個在他的人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城市。
漢諾威的十五年
漢諾威的國王喬治五世,由於失明而十分熱愛音樂,他在1853年聘請阿姚幸擔任宮廷樂團的首席與指揮,給予姚阿幸豐沃的薪水與保護,並與姚阿幸維持很好的友誼,讓姚阿幸得以在漢諾威時,盡全力發展演奏事業,包含在國際間建立優秀小提琴家的聲譽、組成了姚阿幸弦樂四重奏、並在作曲上繳了漂亮的成績單,他多數的作品都是在漢諾威時完成。更重要的是,姚阿幸與音樂家們的交流,這些友情更讓姚阿幸更能得以留名音樂史上,特別是舒曼、布拉姆斯、布魯赫都為他寫了協奏曲,締造了非常傲人的紀錄。
舒曼與姚阿幸
十四歲的姚阿幸,曾在杜賽多夫與舒曼合作協奏曲演出;1853年時,姚阿幸到杜賽多夫指揮樂團,更和住在當地的舒曼夫婦成為好友,雖然不久後,舒曼的精神狀況持續惡化,姚阿幸還是與他們維持良好友誼,更成為少數幾位曾到病院探訪舒曼的友人。舒曼很賞識姚阿幸的創作與演奏,曾把自己的小提琴幻想曲(作品編號131)獻給姚阿幸。舒曼逝世後,姚阿幸仍舊與克拉拉保持信件的往來,有時還會同台演出。而姚阿幸對於舒曼夫婦還有一件重要功績,就是將二十歲的布拉姆斯介紹給他們,讓舒曼可以安心的去天堂,而克拉拉在沒有舒曼後,仍舊有一位可以互相依賴的對象。
布拉姆斯與姚阿幸
1853年5月間,姚阿幸與布拉姆斯相遇,只相差兩歲的年輕人,發現彼此間有許多共同話題與音樂信念,很快建立了友誼,相互鼓勵的在音樂道路上前進。一開始已經很有名氣的姚阿幸對於布拉姆斯的事業發展幫了不少忙,例如介紹李斯特、舒曼夫婦等音樂家給布拉姆斯;而布拉姆斯則是協助姚阿幸堅持古典主義的理想,並且與當時李斯特及華格納的「新德意志樂派」有一段長時間的對抗。姚阿幸與布拉姆斯長期的友誼,卻也曾抵擋不住考驗,兩人斷交好多年後,才重修舊好。兩人吵架的原因源自姚阿幸的婚姻,姚阿幸認為布拉姆斯居然是站在妻子那一方,出賣兩人間互信的友誼,後來則因布拉姆斯寫了一首協奏曲給姚阿幸,在創作過程中,布拉姆斯經常有一些小提琴相關疑問請教姚阿幸,才使兩人慢慢恢復了情誼。
姚阿幸的婚姻
姚阿幸在1863年間,與同在漢諾威的女低音阿瑪麗亞.魏斯(Amalie Weiss)結婚,這位歌藝很好的女聲樂家,連布拉姆斯都曾寫過一些歌曲獻給她。婚前,姚阿幸曾要求阿瑪麗亞在婚後能夠淡出舞臺,在家相夫教子,阿瑪利亞雖不情願,還是同意了。但是阿瑪利亞在婚後不久,還是重返舞台繼續演唱,致使姚阿幸十分不悅,兩人間經常因妻子的工作與應酬而常有爭執,到了後來,姚阿幸懷疑阿瑪利亞與布拉姆斯的出版商齊姆洛克有染,曾寫了一封信給布拉姆斯提到要告齊姆洛克。而布拉姆斯自然想要為兩方調解,他是相信阿瑪利亞不會做這樣的事情,於是在1880年寫了一封信給阿瑪利亞,提到自己不相信姚阿幸的話,還有姚阿幸的個性是會折磨自己與別人,在與姚阿幸三十年來的相處上,布拉姆斯自己也忍受很多痛苦等等的話語。姚阿幸的這件家務事就這樣鬧上法庭,這封布拉姆斯的信件在訴訟過程中被阿瑪利亞拿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依據之一,當然,姚阿幸自然認為被最好的朋友出賣了,憤而與布拉姆斯斷交。而與阿瑪利亞的婚姻,也在1882年宣告終止。在巨蟹人的特質上,包含內心敏感、對人較不易信任、善於隱藏心事,十分具有家庭觀念,喜愛照顧別人等,這些特質反應在姚阿幸與阿瑪利亞的婚姻上,似乎就較能體會為何有這樣的結局。
前往柏林
因漢諾威在1866年後由普魯士王國掌管,姚阿幸便離開了漢諾威前往柏林,到了柏林的次年,姚阿幸接掌剛成立的柏林音樂院,擔任院長一職,在音樂院中開始長達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並在柏林度過他的後半生。姚阿幸將柏林音樂院帶的有聲有色,成為當時歐洲最優秀的音樂院之一,他對學生以學院派的方式來指導,除了技術,更重視藝術的層面,要求學生必須建立藝術的涵養,而且要有豐富的想像力與歌唱性。姚阿幸自己的弦樂四重奏,更是在四處的巡演下,建立國際間的知名度,許多過去被冷淡的弦樂四重奏,都因姚阿幸四重奏精湛的演奏下,重新賦予生命。姚阿幸在指揮上也有不少發揮,除了帶領音樂院及自己的樂團,曾在1882~87年間,指揮柏林愛樂。
學院派的特質
十九世紀著名的樂評家漢斯立克曾形容姚阿幸演奏「不只是偉大、崇高、自由,還更有著不可動搖的嚴肅性」。在姚阿幸的音樂上看見的,就是該如何就如何,絲毫不打折扣的演奏,很實在、精確、傳統,也就是屬於學院派的演奏方式,不會有激烈情感與衝動的表現,但是在溫暖厚實的琴音中,姚阿幸是含蓄的讓音樂說話,卻能夠讓聽眾進入安寧深刻的內在。姚阿幸曾編訂許多作品的華彩樂段(Cadanza),包括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小提琴協奏曲,直到今日都是眾多小提琴家喜愛採用的演奏方式。姚阿幸從在漢諾威時期,除了推廣巴哈、貝多芬的小提琴作品,亦很樂於演奏新的創作,當時許多年輕的作曲家們都是他的好友,姚阿幸也從不吝於為朋友發表新作。
創作之路
除了提供其他作曲家在寫作小提琴曲時的建議,姚阿幸也曾自己動筆寫下不少的小提琴作品,例如有三首協奏曲、五首音樂會序曲、一部清唱劇、一些室內樂與歌曲等創作,音樂中常帶有著一些匈牙利的味道,可說是受到小時後成長環境的影響,不過,一般對他作品的評價是普通。而這位在演奏與教學上,影響後來眾多小提琴家的姚阿幸,在受到世人的尊崇中,於1907年8月15日逝世於柏林。
新柏林學派的創始人姚阿幸(J.Jochahim)被公認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最偉大的德國小提琴家
參考資料 台北愛樂電台「午餐音樂會」主持人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jhkwbhxv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